VERTU官网

耳机

2024年耳机界“王炸”来袭!钻石耳机颠覆你的耳朵!

耳机市场竞争激烈,从有线到无线,从入耳到挂耳,各家品牌不断推陈出新,想要找到一款既舒适又好听的耳机并不容易。而最近,奢侈品手机品牌VERTU发布的新品OWS耳机VERTU CRUSH心动系列AI钻石耳机,则凭借其奢华用料与AI功能颠覆了原有的耳机市场,让人眼前一亮!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(最多18字) 耳机界新宠:不止是耳机,更是耳饰 VERTU CRUSH钻石耳机,不仅是一款高性能的听觉设备,更是一件精致的珠宝艺术品。其镶嵌的146颗钻石均采用圆形明亮式切割,手工钉镶,每一个角度都流光溢彩,让您在任何场合都成为焦点。 除了高定钻石款之外,VERTU还特别推出了富贵显赫的黄金款,以及前卫先锋的黑金款。 ● VERTU黄金款耳机:采用K金工艺雕刻简约V型线条,演绎经典造型,黄金的闪耀照亮财运滚滚而来,令人心动。 ● VERTU黑金款耳机:以经典原钢致敬未来,珠宝级电镀工艺打造出强烈的金属感。这不仅是科技爱好者的专属电子穿戴,更是时尚潮人的必备单品。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(最多18字) 功能升级,体验至上 除了外观上的奢华惊艳,VERTU CRUSH心动系列钻石耳机在功能上也实现了全面升级。 ● 内置高通芯片与15.4mm大口径扬声器:带来环绕立体声的听觉盛宴,每个音符都清晰可闻。 ● 开放式音响设计:保留了环境音感知,让您在沉浸音乐的同时,也能安全感知周围环境。 ● 独家“AI自适应算法补偿”通话降噪专利技术:即便身处闹市,也能保证通话清晰无干扰。 ● 单只10克的超轻重量:不会给耳朵带来任何负担,弧形设计与耳骨轮廓契合,同时佩戴眼镜也不会对耳朵造成负担。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剧烈运动,都能带来稳固且舒适的佩戴体验。 ● 10小时的畅听续航:从早上出门到下班回家耳边的音乐都不会终止。电量耗尽时,充电15分钟即可畅听1小时,满足全天候的音乐需求。

阅读更多 »
耳机

2024年耳机音质排行榜,遇见VERTU CRUSH心动系列!

耳机音质排行榜,是每个音乐爱好者都绕不开的话题。毕竟,谁不希望用最优质的声音,去享受最动听的音乐呢? 近年来,耳机市场可谓是百花齐放,从传统的入耳式到潮流的开放式,从注重音质的HIFI耳机到主打降噪的蓝牙耳机,各种类型的耳机层出不穷,让选择变得越来越困难。 那么,2024年,哪些耳机才是音质的巅峰之作?哪些耳机能带给你最极致的听觉享受?今天,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最新的耳机音质排行榜,并为你揭秘一款颠覆耳机市场的全新力作——VERTU CRUSH心动系列! 2024年耳机音质排行榜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耳机音质的差异,我们根据不同类型耳机的特点,将2024年耳机音质排行榜分为以下几类: 类型 耳机品牌 特点 价格 HIFI耳机 森海塞尔、拜亚动力、铁三角、索尼 注重音质还原,细节表现力强,适合发烧友 ¥1000以上 降噪耳机 索尼、Bose、苹果、华为 拥有强大的降噪能力,适合在嘈杂环境中使用 ¥1000-¥3000 真无线耳机 索尼、苹果、三星、华为

阅读更多 »
耳机

OWS 和 TWS 耳机对比:哪款更适合你?

你是否还在为选择入耳式还是开放式耳机而纠结? 🎧 入耳式耳机,隔音效果好,音质更清晰,是很多人的首选。但长时间佩戴容易造成耳道不适,而且会完全隔绝外界声音,在运动或日常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。开放式耳机,则以舒适度和安全性著称,它不入耳,佩戴更舒适,还能感知周围环境,更适合运动和日常使用。 那么,究竟哪种耳机更适合你呢? 🤔 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解析入耳式和开放式耳机的优缺点,并结合实际使用场景,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耳机。     一、入耳式耳机:隔音效果好,音质更清晰 入耳式耳机,顾名思义,就是将耳机塞入耳道,通过密封性来阻隔外界噪音,从而提供更好的音质体验。 入耳式耳机的优点: ● 隔音效果好: 由于耳塞直接接触耳道,可以有效地阻隔外界噪音,让用户更加专注于音乐。 ● 音质更清晰: 密封的耳道可以减少声音的泄漏,使音质更加聚焦和准确,尤其是低音表现更出色。 ● 种类丰富: 入耳式耳机种类繁多,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,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。 入耳式耳机的缺点: ● 佩戴不舒适: 长时间佩戴容易造成耳道胀痛、耳垢堆积等问题,影响使用体验。 ● 不安全: 完全隔绝外界声音,在运动或日常生活中存在安全隐患,例如无法及时听到周围的警示声。 ● 容易丢失: 由于体积小巧,入耳式耳机容易丢失,特别是运动时容易掉落。 二、开放式耳机:舒适度和安全性更佳 开放式耳机,指的是不入耳佩戴的耳机,它通常采用骨传导、耳夹、挂耳等设计,让声音通过骨骼或空气传导到耳朵,不会完全阻隔外界声音。 开放式耳机的优点: ● 佩戴舒适: 不入耳的设计,减少了对耳道的压迫,长时间佩戴也不会感到不适。

阅读更多 »

全球财富观察:万物皆跌我独涨,美元指数涨幅创新高

2841c59a-353f-44fd-bb5a-5673ee3c113d.gif

过去一个多月来,美股再度重启暴跌,新兴市场股市更是一片哀鸿,非美货币一年来对美元的跌幅基本都在10%~30%的区间,即使“避风港”美债价格和黄金也因为激进加息而重挫。

此前不久,美元指数已突破了113.19大关,这是什么概念?一年以来涨幅21.49%,创2002年5月以来的新高。最近的前高是2002年1月的120附近,一年来美元对欧元升值17.43%、英镑20.84%、澳元10.54%、韩元21.15%、日元29.95%、人民币10.36%

目前,美联储仍在激进加息进程中,势头有增无减,且在一众弱势“同行”的承托下,强美元大概率会持续下去。历史上,美债收益率尚未见顶之际,强美元很难熄火,而年内美联储还料将加息125个基点(BP),今年已经加息了350BP,强度前所未见。强美元难道是要上天?120看似也近在咫尺。

企业微信截图_16602072464322.png

1.png

之所以美元指数狂飙突进,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大变脸起码贡献了一半。9月22日,美联储加息75BP,并提升了2022~2024年的利率预测,分别从3.4%、3.8%、3.4%调整为4.4%、4.6%和3.9%,彻底粉碎2023年降息的幻想,导致美股大跌,当日美元指数正式突破111大关

不过,这一切已经早有预警。

《华尔街日报》早就爆料,8月底,鲍威尔“撕毁”原定讲稿就代表着市场的分水岭。知情人士披露,鲍威尔废掉了原计划在8月末全球央行年会上讲话的演讲稿,并转为传递一个简单的信号——美联储会接受在打压通胀时出现衰退

前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、现任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的William English评论称,“我怀疑,鲍威尔对7月(美联储议息)会后的形势缓和并不开心。”6月下旬开始,标普500在经历了25%的大跌后一度反弹近20%,市场甚至开始为明年降息80BP定价

pexels-tima-miroshnichenko-5912588(1).png

然后我们就看到了鲍威尔扑灭市场转鸽、希望吓崩美股的讲话,演讲时他强调,“我们必须坚持加息,直至大功告成”,直言“历史记录对过早放松政策提出了强烈警告”,直接给市场对明年下半年美联储开始降息的预期泼冷水。

鲍威尔举了最激进的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(Paul Volcker)的例子。沃尔克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惩罚性加息来遏制两位数的物价上涨,将美国经济拖入了深渊。“我们必须坚持下去,直到任务完成。”

美国8月CPI同比上涨8.3%,尽管低于7月的8.5%,但高于市场预期的8.1%;更令政策制定者担忧的是,在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,8月核心CPI同比上涨6.3%,而前值为5.9%。这也显示通胀已经深入美国的方方面面

pexels-lorenzo-messina-6185937.jpg

也有观点认为,市场对通胀形势过于悲观了,毕竟通胀领先指标暗示通胀将持续下行。不过,关键在于下行的速度和幅度。汽油价格正在下降,但最终通胀数据需要更长时间才能降到美联储的目标(2%),特别是如果俄乌冲突持续的话。这将使美联储宁可更加鹰派一些。同时,美联储此举也是为了挽回自己的信誉。

高盛预计,在目前3.5%的利率基础上,美联储还将在11月、12月分别加息75BP和50BP(较一个月前的预测分别调高了50BP和25BP),这意味着年底利率水平就将高达4.75%。20年来,利率已经很少触及这一水平。而且,明年很可能利率还将保持在这一高位。高盛也在周五调整了对美股的预测,将2022年标普500目标价从4300点调低至3600点,如果出现深度衰退,不排除将跌至3150点。

企业微信截图_16602072464322.png

2.png

要知道,欧元在美元指数中的构成中占比近60%,欧元、英镑也是主要构成,而今年这些非美主要货币都过于疲软,这也导致美元指数只能被迫大幅飙升。

尽管欧洲央行此前也开始加息,但加息幅度远不及美联储,且2023年欧元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预期高企,能源危机阴霾笼罩。

俄罗斯已经彻底对欧洲“断气”,自2021年初以来,作为欧洲市场基准价格的荷兰TTF天然气期货即月合约已经上涨了9倍,从20欧元/兆瓦时上涨至目前的185欧元/兆瓦时,此前一度飙升至300欧元/兆瓦时。这导致欧洲的用气成本大幅飙升,电价飞涨,高成本甚至导致制造业需求下降,不少金属冶炼企业停工。关键在于,冬天也不远了,如何度过寒冬将成为欧洲的最大考验。

pexels-rick-han-2793468.jpg

为了过冬,欧盟各国早早从夏天就开始了“囤气”,相当一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库存都达到了80%以上,德国的天然气储量高于欧盟标准,10月前就达到了80%,11月前能达到95%。但问题在于,即使库存满负荷,也只能在俄罗斯维持正常供应的情况下确保正常使用,并可以承受一些暂时的停供。如果持续断供,无疑将面临严峻考验

多位在海外的大宗商品策略师对笔者表示,如果是正常的冬季,现在的库存量大概只能撑不到两个月,但欧洲的冬季大概是从11月一直到明年4月。如果今年遭遇寒冬,那么欧洲可能举步维艰。

当然,欧洲也可以从其他地方寻求替代,但成本、运输问题都仍十分棘手。为了弥补俄罗斯天然气量的减少,欧洲LNG(注:LNG为液化天然气,而从俄罗斯进口的多为“管道天然气”)进口已同比增长60%,主要来源于美国。这使得全球液化天然气基准JKM在2022年平均上涨200%。

pexels-pixabay-258163.jpg

管道天然气价格便宜,且管道都是现成的,而全球LNG供应能力确实无法满足欧洲的需求,且“基建”不足——德国根本没有处理LNG的气化基础设施(要将被压縮成液态进行运输的LNG转化成气态才能用)。德国为了解决这一短板,已经快速申批了一批海上浮动气化船,但是这些“基建”需要时间,再快也要到2023年了;同样,新能源和煤的补充,同样需要时间,现在如果“断气” ,这个冬天根本来不及。

目前,欧洲LNG进口加工能力相当集中,主要掌握在沿海的英国和西班牙手上,这两个国家就占了整个欧洲LNG气化能力的50%左右,LNG只有先在这些国家加工之后,才能再通过管道运到其他内陆欧洲国家。这种分布不均的问题,已经开始“预演”了。近几个月,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几个管道基本上都处在闲置状态,气都让英国自己先给截留了。而在亚欧大陆的最东端,日本今年可能也将面临异常寒冷的冬天。“抢气”大战似乎在所难免

pexels-maxime-francis-2246476.jpg

考虑到这些背景,欧元如果还能走强,那可能才是奇迹。而且也就在欧元对美国跌破平价后(今年是20年来首次),英镑眼看着也可能跌破平价。

英国央行在9月22日宣布加息50BP,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.25%,但英镑/美元目前逼近37年低点。英国央行认为,经济或已进入衰退,但可能避开了“深度”衰退。英国央行在宣布加息之余还宣布,将在未来12个月里开始抛售所持英国政府债券,减持800多亿英镑。交易员表示,将英国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对比后,预计英镑/美元或许继续下跌

日元就更是疲弱不堪,一年来对美元跌去了整整30%,美元/日元一度突破147,创24年新低,且日本央行毫无加息的意思。日本央行9月22日还宣布,维持超级宽松政策不变。央行行长指出,央行未来两三年将保持指导意见不变。也就是说,日本央行维持利率在-0.1%并坚持每日按0.25%的收益率水平购买10年期政府债券

企业微信截图_16602072464322.png

3.png

激进加息下,美债收益率飙升,导致美元和其他货币之间的息差急剧扩大,自然导致非美货币汇率贬值。

例如,此前,一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突破4.1%,创下近十多年来最高水平。另一边,中国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.8%左右。有交易员感叹道,一年期美国国债收益4%,国内三年期AAA国企债目前也仅2.8%。今年2月至8月,外国持有的人民币债券被持续抛售了828亿美元。

目前看,美国的利率上行趋势尚未结束,美国的国债收益率要领先于美国联邦基准利率见顶,如果加息在明年上半年见顶,那么美债收益率大概会在今年底见顶,相应的人民币贬值压力可能也会延续到今年年底。历史数据来看,在2年期美债收益率见顶前,美元指数也很难见顶。

pexels-karolina-grabowska-4386156.jpg

值得一提的是,9月21日,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.9798,当日即期交易价格最弱触及7.106,较中间价的偏离程度达到近1.6%

2014年3月17日起,作为汇率改革的关键一步,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%扩大至2%。多位中外资行交易员和分析师对笔者表示,截至9月22日,央行连续近21天将人民币中间价定在高于模型预测的水平。彭博数据显示,9月22日的负偏差是彭博从2018年开始发布中间价预测数据以来最大的,达到了约850点(即22日中间价按照公式应该报7.0648)。9月15日“破7”当日,偏差近550点,是当时一段时间的高点。

从中间价不难看出,央行持续释放稳定信号,但整体贬值的趋势似乎仍难逆转。而且目前人民币的估值并没有被低估,因此各界认为重新干预并让人民币升值并无必要。机构普遍认为,未来中间价仍将释放稳定信号,央行的工具箱也仍然充足

pexels-olya-kobruseva-7873553.jpg

贸易顺差和布局中国股债的国际资金流入是汇率的关键变量,未来也将主导人民币走势

鉴于海外经济体面临衰退风险,外部部门的利好因素可能会减弱。巴克莱预计,2023年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或将从2022年的3370亿美元(占GDP的1.9%)收窄至2490亿美元(占GDP的1.3%),贸易顺差将从2022年的9450亿美元降至2023年的8690亿美元,但这仍是比较高的位置。

“我们预计第四季度出口增长将放缓至3%左右,因为全球经济衰退正在逼近,新出口订单放缓。由于美国和欧盟需求疲软,中国8月出口增长低于预期。”巴克莱提及,全球宏观背景继续恶化,受欧洲严重衰退的影响,发达经济体料将在2023年进入衰退。该机构目前对年内美元/人民币的目标价为7.15,明年一、二季度分别为7.25和7。

pexels-timo-volz-5229733.jpg

投资性资金的变化也不容忽视。投资者对久期或汇率持谨慎态度,套利交易已经放缓,尤其是对于全球收益率而言。今年2月至8月,外国持有的人民币债券减少了828亿美元。不过,这种资金外流的速度可能会放缓,因为在对冲基金、资管机构大幅抛售后,现在剩下的大部分持有量反映的是储备管理机构、主权财富基金和指数跟踪基金

除了债市,股市的外资流出并没有那么剧烈。尽管北向资金近期比较低迷,但全年仍净流入468.8亿元,低于去年全年的4000亿美元(历史新高),9月以来净流出165.63亿元。

pexels-anna-nekrashevich-6802042.jpg

不可否认,地缘政治风险和经济挑战固然存在,但估值较低可能本身就是一种优势,而且A股行为模式本身就同其他市场有所不同。摩根大通做了一个中日(资产)的比较,日经Topix股指在1989年12月开始经历将近14年的下降,到了16倍的市盈率,现在中国股市是10~11倍,该机构认为性价比凸显。估值低的优势在于,市场已为众多可预见的风险进行了定价或折现。

注:以上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司任何立场,不构成投资建议,请谨慎看待。

企业微信截图_1660207272599.png